足球校本课程——课程纲要
作者: 无 | 4741次浏览
课程纲要
9123金彩汇,坚持走“质量立校,文化兴校,科研强校”之路,以“阳光儿童教育”为办学特色,以“孩子的笑脸是学校阳光”为办学理念,在省“十二五”重点课题“阳光城”的引领下,确立阳光儿童核心素养特质,开拓阳光教师培养,搭建丰富的课程体系,构建“让学”课堂,形成德育活动体系,将“阳光”播撒到儿童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推动教师发展,提升学校文化。“孩子的笑脸是学校的阳光”。学校始终关注儿童的校园生活,聚焦于芳草园里“人”的生命成长,滋养儿童的德性,塑造儿童的灵魂,丰厚儿童的精神,真正做到为儿童的一生负责,让学生在灿烂的阳光下快乐健康成长。
为了推动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精神,配合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 我校 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普及足球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 。
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园足球运动和文化活动,不仅增强学生的体质,锻炼了意志,培养了合作精神、团队意识、竞争意识,也加强了师生间的感情,同学间的友谊,增强了集体凝聚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下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收获着成长。
一 、课程总目标
本目标是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为指导,具体内容是:
1.运动参与:通过足球课程的学习,激发、培养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和兴趣,体验运动的乐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程内容学练之中,体现“在这里,每一个都重要”的教育思想。
2.运动技能: 学生通过学习,初步学会并掌握足球运动的基本技术动作及表演方法等, 如记住正脚背、脚背内侧及前脚掌的部位。初步学会足球不同部位和体位的跑、跳、踢的动作技术,给学生能带走的几项技能。
3.身体健康: 通过 足球 学习与练习,能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促进学生生长发育,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发展协调、灵敏、速度、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享受 足球 带来的乐趣 , 使学校形成鲜明的体育特色。
4.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学生通过 足球课程 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体育道德、合作精神与公平竞争的意识,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和与人交往的方法。懂得自尊自信,尊重别人,在活动中,学会敢于坦然面对挫折,正确对待胜负,与他人友好交往。
%1、 课程的门类与属性
本课程属于体育教学门类,体育属性是综合性学科,应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的。
%1、 课程结构
本课程内容由足球各项技术动作和简单战术配合组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成递进式编排,难度逐渐增大。低年级, 初步掌握各部位踢球的正确动作;能初步掌握几种简单的花式踢法。 中年级, 熟练掌握各部位踢球,掌握多种花式踢法,并能简答的向足球动作延伸发展。 高年级, 熟练掌握各部位踢球,掌握所有学校开发的花式踢法,并能在练习或比赛中向足球动作延伸发展和运用。
%1、 教材开发和管理
1、 教材的开发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健康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技术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利于发展学生的身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2、 教材由学校足球专业的教师编写,并聘请有关专家对教材进行审查和论证确定教材编写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宜可行。
3、 教材的使用对象为本校学生、区域内学校及外校同行。
4、 应形成独立的、系统的、有体育学科特质的教材体系,并纳入区级教学主管部门和学校教学主管本门管理。
%1、 实施范围与管理
1、 本课程实施范围为一至六年级,实施时间为体育课、社团活动、足球校队等活动,约占体育总课程的30%。
2、 本课程一至六年级为每学期16课时,每学年32课时。
3、 本课程的实施应纳入学校课程管理及教师教学计划,由任课教师负责具体实施。
4、 定期开展研讨活动,了解课程实施情况,不断提高课程实施前水平。
六、教学过程
1.本课程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足球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动作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师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贯穿思想品德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足球运动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体能,体验橄榄球运动的乐趣,激发足球健身的热情,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七、课程评价
1.要有明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要求,为课程建立评价体系提供依据。
2.要有明确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要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要有对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要求,形成不断完善的课程评价机制。
八、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1.学校将在现有的师资条件下调整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策略,使之适应实施课程的教学要求。
2.学校将尽快确立适应教师培养和培训的有效、持续的计划,通过校本研修“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提升教师执行课程的专业水平,确保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与课程的实施同步进行。
3.作为任课教师,要自觉接受有关技术技能、专业知识的培训,主动学 习,刻苦练习,切实提高自身专业技能,适应本课程的师资要求和水平。
4.学校将在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支持。

